郭沫若斗酒诗如泉
据说郭沫若是唐代山西汾阳王郭子仪的后代,四川省乐山市沙湾镇郭沫若旧居里,至今还挂着“汾阳世第”的黑底金字牌匾。他本人少年时代也曾在课本上自署“汾阳主人”。
1965年12月4日,郭沫若先生作为“汾阳主人”,第一次踏上汾阳的土地。当他来到汾酒厂时,早已被久远就闻到的酒香所吸引,他兴致勃勃地观赏了汾酒、 竹叶青酒生产流程的全过程。家乡人民淳朴好客的性格深深打动了他,在包装车间,他一定要亲手参加劳动,包装汾酒。一个老师傅细心给他讲解后,他便认真地铺
平第一张包装纸,包好了,但不理想;又包了一个,稍好点;第三个,完全符合要求。他一口气包了8个才罢手。郭老对大家说:“喝酒人要想到做酒人的辛苦,你 们的酒远销五大洲,为国争了光,谢谢你们啦!”
中午,酒厂摆宴为郭老接风。当大家正要举杯痛饮时,郭老的随行医生出面干涉了:“您的身体可不允许多喝酒咽!”郭老幽默地说:“到了家乡不喝酒,真是枉有此行,今天我就不听你的了。”
一直喝到半醉,郭老才停斟。当主客都以为郭老要休息时,郭老却突然诗兴大发,为了感谢杏花村人的盛情,他挥毫写下了“杏花村里酒如泉,解放以来别有天, 白玉含香甜蜜蜜,红霞成阵软绵绵。折冲樽俎传千里,缔结盟书定万年,相共举杯酹汾水,腾为霖雨润林田。”的千古名篇。
毛泽东挥毫《清明》诗
1959年党中央庐山会议期间,曾与毛泽东在红军时期患难与共的老战友贺子珍同志阔别20年后,在庐山与毛泽东会面了。战友相逢,情深意重,毛泽东分外高 兴。晚饭时,毛泽东用这里的名菜“石鸡”、“石鱼”、“石耳”招待贺子珍,这些名菜也叫“庐山三石”。饭菜摆好后,毛泽东自己斟了一小盅山西杏花村的老白 汾酒,先呷了一口,微笑着对贺子珍说:“我还是这个习惯,酒是要喝的,但不多喝。喝过不少好酒,最终还是觉得汾酒很纯正,喝完一点也不难受。在延安时,我 经常托人去买汾酒。在西柏坡招待米高扬时,喝的就是汾酒。” 乘着酒兴,毛泽东还挥毫写下了杜牧的《清明》诗:“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显示领袖当时复杂的心情。
【 书画题词 】

【 瓷器博览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