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支纪年:丁酉年壬子月癸未日
怎样理解冬至,把握天时地利结合到我们人和体内当中,运用到伏羲黄老道德修身文化实践当中。
伏羲黄老道德修身文化强调天人合一,什么是天人合一?我们应该怎样去把握天人合一?是真把式?还是假把式?是聪明而智慧的把握,还是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把握?这就需要我们有足够的“为学者日益”的知识。而且,这个知识应当是原生态的知识,也就是我们所强调的需要掌握善正真的知识。
中国人都知道,冬至,是中国传统文化历法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气。
《老子》五千言中说:人法地,地法天。那么,地球是如何法天的呢?
信德厚实而恪守信仪的度、数、信。地球每365天5小时48分46秒,围绕太阳公转一周,每天24小时还要自转一次。由于地球旋转的轨道面同赤道面不是一致的,而是保持一定的倾斜,所以一年四季太阳光直射到地球的位置不同。这三类规律法则与秩序,就是地法天的信德,人法地所要学习与做到的就是效法地球的这个信德信仪。
中国古代利用土圭实测日晷,将每年日影最长定为“日至”(又称日长至、长至、冬至),日影最短为“日短至”(又称短至、夏至)。在春秋两季各有一天的昼夜时间长短相等,便定为“春分”和“秋分”。
详细一点而言,以我们处于北半球来讲:
太阳直射在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夏至;
太阳直射在南纬23.5度时,天文上就称为冬至;
夏至和冬至,即指已经到了夏、冬两季的中间了。
一年中太阳两次直射在赤道上时,就分别为春分和秋分,这也就到了春、秋两季的中间,这两天白昼和黑夜一样长。
反映四季变化的节气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个节气。
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齐称“四立”,表示四季开始的意思。
反映温度变化的有:小暑、大暑、处暑、小寒、大寒5个节气。
反映天气现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个节气。
反映物候现象的有惊蛰、清明、小满、芒种四个节气。
每月两节不变更,最多相差一两天。
上半年来六廿一,下半年来八廿三。将这个记牢,就不会错过节气时间转换点,同时一定要在自己体内弄清楚具体位置和修身明德的生理意义。对于节、气、立、分、至等等在体内对应的本义,要将它们重新恢复到我们身内,对应脊椎的相应节段,重建内文明的原生态认知。
冬至,都知道它是中华民族的一个传统节日,但是为什么重要?冬至,在民间,一般而言,都只知道它是一个冬节,因为古代也称之为冬节。特别是一些传统文化保存比较好的农村和部分的少数民族,尤为重视。
计年历中,汉武帝推出夏历之前,我们的祖先恪守采用的历法,都是根据天地人三才合一的法则、秩序所制定。到汉武帝时期,汉武帝采用意识的霸治,强行把历法改成了夏历,才把正月与冬至强行分开。
对于中华传统道德根文化,汉武帝把黄老文化思想的内求法,彻底在社会应用上割裂开来,在政体上割裂开来。
仅从24个节气的变化来讲,冬至原来作为一个新年的开始,变成了现在只是农历的11月份,给予了一个偏移,给所有人都带来了一个偏移,使整个社会2000年以来从天人合一的道德法则秩序中,人为地撕裂开来,使人们失信而偏离了人法地、地法天的度、数、信。所以,我们作为一个伏羲黄老道德文化的继承者,在历史的界定上,从冬至就应该把握住。
后来,汉代以后把冬至改成了亚岁,就是说比春节稍微差一点——汉代定的春节是冠岁。而原来处于冠位的冬至,就被汉武帝这个吹黑哨的裁判,强行拉下来赋予亚位,称之亚岁,强行地被降位了。
早在2500年以前,也就是在汉代以前,中国古代道德根文化、文明、文化教育社会体制的制仪,这方面的制定都没有过度、过分地离开天人合一,以及天地人三才贯通一气的修身明德内求法中所获得的自然道德法则。中国古代早就内取诸于身,外发明于物,用土圭的方法来观测太阳,测定出了冬至,也就是天地季节变换的冬至这一天。它是24节气当中最早制定出的一个时间,这一天也是我们整个地球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夜晚最长的一天。
登录优奇美账号